同以公眾健康之名 何不以抗疫的力度 改善空氣污染

疫症可怕,除了導致人命死傷外,亦在於其高感染率。大量病者突如其來搾取有限的醫療資源,令醫療系統瀕臨崩潰。各國政府抗疫猶如走鋼線,用藥過猛,經濟停擺;輕視疫情,醫療系統萬一崩潰,將無法處理各類長期短期的醫療需求,政治問責之餘,人命死傷更會急升。

香港上了十七年前沙士寶貴一課,民間、專家、政府普遍傾向落重藥抗疫。面對經濟寒冬,似乎大家都有共識,人命為先。

然而,當疫情暫為退卻,我們會否以同一標桿處理其他公共健康危機?

科學研究早已印證空氣污染與人體包括腦部、神經、呼吸、心血、生殖系統病患的關係。甚至,近日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就一項全國研究指出,在疫情爆發前空氣污染嚴重的地區,其新冠病毒患者比污染較輕地區患者面對更高的死亡率。舉例而言,如果曼哈頓在過去20年中將其平均PM2.5 (可吸入顆粒物)水平降低每立方米1微克,該區很可能減少248宗與新型肺炎有關的死亡病例。

過去二十年,香港人一直身處極嚴重的路邊空氣污染之中(圖一)。自2013至2017年錄得顯著改善後,近兩年的空氣污染又呈惡化之象。只2019一年,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達理環境指數(Hedley Environmental Index)估算空氣污染導致1,745可避免的死亡個案、13萬個住院床位、230萬宗求診次數 。可見,如果政府無法有效管理空氣污染,將造成相當沉重的醫療資源負擔,一旦下一波疫情殺到,香港早見緊拙的醫療系統勢將面臨崩潰。

在擔憂中招、徒增醫護負擔的掙扎中,這幾天復活節假期我們不時聽到香港人「除罩相見」、「想呼吸一啖新鮮空氣」的心聲。相信不少市民希望,疫情暫為退卻之後,政府將以抗疫的力度處理路邊空氣污染問題。

如政府無法有效管理空氣污染,將導致公共健康危機。政府可做而未做好的,包括:制訂極進取的新「清新空氣藍圖」、「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」、以最短時間推動零排放巴士、貨車、及各類車種、抑制車輛數目增長等。

09 8 月 2022 | PF

香港的路邊空氣污染嚴重,危害市民健康,減低車輛排放是解決問題的其中一個關鍵。全球多地,以至一河之隔的深圳,早已

11 5 月 2022 | PF

兩大專營巴士公司早前分別宣布新電動巴士投入服務,標誌本港的零碳排放交通向前邁進一步。然而欠缺政府領導,市民所期

20 4 月 2022 | PF

本港路邊空氣污染嚴重,威脅市民健康。路邊空氣污染物主要來自巴士等商用車的排放,但政府尚未訂立淘汰燃油商用車的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