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大專營巴士公司早前分別宣布新電動巴士投入服務,標誌本港的零碳排放交通向前邁進一步。然而欠缺政府領導,市民所期望的全面零排放仍遙遙無期。
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達理指數(Hedley Environmental Index)推算,每年有過千港人因空氣污染而提早死亡,造成的經濟損失以百億元計。過去數年本港整體空氣質素雖有改善,但「健康空氣行動」分析去年環保署空氣質素監測站數據,發現路邊二氧化氮(NO2)年均濃度,仍遠超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標準620%。
政府於《香港清新空氣藍圖2035》表示,要於2035年前讓香港的空氣質素媲美巴黎、東京等國際城市;但香港於2019至2021年的NO2及PM2.5(微細懸浮粒子)平均濃度,分別較巴黎高出38%及31%(註1),相差仍甚遠。翻查2018年數據,香港的PM2.5水平同樣較巴黎高30%(註2),反映兩者差距不但沒有收窄,更稍為擴大。
(全文刊於5月4日《明報》觀點版,按此閱讀。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