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瑞典人Erik、Camilla和Caroline相約在上環的茶餐廳吃早餐,他們都是神態自若的樣子,畢竟來了香港也有三四年,最年輕三十來歲的Caroline更來了6年有多,熟練地問:「他們是有能加上煉奶那種多士對吧?」
談及北歐,總讓人想到感覺清新的事情——良好的規劃、乾淨的環境、愉快的學習諸如此類,從如此國度來到香港生活的三位客人,是會有怎樣一番體會?這天他們聊到在地的生活,都雀躍說喜歡這地方,讚歎這邊有山有水有鬧市有美食,不過談到空氣,雖然他們都厚道地說,污染已較從前有改善,但言談間也透露這或多或少都影響了他們的生活質素。
現在讓我們一起跳進瑞典人的眼睛,看看他們的香港印象!
(左) Erik,45歲,任職瑞典大型體育用品公司Stadium,4年前派駐設在香港的遠東總部。
(中) Camilla,46歲,兩孩之母,隨任職H&M的丈夫出差各地,3年前從印度搬來到香港。
(右) Caroline,36歲,6年前來港,在瑞典人創辦的香港內衣泳裝公司「合隆」主理可持續發展工作。
- 香港人竟是「行得慢」?
咬著奶油多的Caroline,年紀輕輕已到過不同地方工作,來港轉職一家名字頗香港、卻是由瑞典人創辦的內衣泳裝公司「合隆」,Caroline專門負責可持續發展策略。
Caroline聲音高亢、帶點佻皮的,看來她來港多年,已習慣香港的步伐,但冷不防她竟笑說:「我覺得香港人行得好慢!」不是說香港人出名行得急速?「不是!真的很慢!」她嘗試以瑞典人角度找出原因,可能因為瑞典空間多一點?走在路上也不用左避右避吧。
育有兩名孩子、四十多歲的媽媽Camilla也瞇起眼笑著附和:「我的孩子也常抱怨:『唉!真慢!』,哈哈!」
- 香港潮濕?我鍾意!
猜想長居於北歐的人們,該會對香港的潮濕天氣感到苦惱。Camilla多年來隨丈夫出差各地,上一站是出名氣候宜人的印度班加羅爾,長年溫暖乾燥陽光普照,她的確想像過搬來香港情況會很糟,但後來發現非常享受這裡的潮濕天氣,更打趣說:「連Skincare也不用塗,我鍾意!」她說身體其實自會適應,反而回到瑞典皮膚會乾到龜裂,冬天孩子們的手更會流血,那才苦惱!
四十來歲的Erik任職北歐大型體育用品公司,幾年前派駐香港,與妻兒居於愉景灣,聽到Camilla分享也連連點頭,說女兒皮膚情況也一樣,雖然來到潮濕的香港,的確要入鄉隨俗做各樣工夫,什麼除霉啦、抽濕機啦、放些東西在衣櫃裡啦,但久而久之都也習慣了,「而這裏從不凍到結冰其實十分好!」
- 香港人可能誤解的「北歐風」!
香港人或多或少都對「北歐風」趨之若鶩,像那些淺木色餐椅廚櫃、簡潔明亮的空間設計,曾看過報道說有人花多少錢把蝸居打造成北歐風,真正的「北歐人」其實怎麼看?
Camilla不諱言,這裡的北歐設計最大分別是多了點「貴族感」,「但在瑞典,那是所有人都可以擁有的」,亦注重「可持續」觀念,甚至不介意用二手的東西。Caroline也同意:「可能我們會多走一步,不止看起來舒適整潔,還會要求物料要天然,不要太人工或用很多塑膠。」
「北歐風」背後的價值,其實是人人有份享受,亦是對環境有一份責任感。
- 空氣太差 做運動都要擇日
倘要說到最不喜歡香港的部分,Camilla誠實表白,就是空氣質素有時不太好。家住中環半山區的她,一有時間便喜歡往山上跑,親近大自然與清新空氣,不過若空氣差時,就不能暢快地運動了。
談到空氣,瑞典人都好奇,何以香港這麼繁榮,都沒有把空氣質素搞好?即使是香港一般的空氣污染程度,在瑞典也真的較少地方會有。「(空氣質素)肯定是有巨大的分別。」Erik覺得,或許是疫情關係,這年來香港空氣質素好像有轉好,但以他幾年來的觀察,很多時就近農曆新年時期,空氣污染指數會很高,試過孩子們的學校甚至要停止課外活動。「在瑞典我們從沒有遇過相似的情況,若真的有,那應該是發生了什麼意外了。」
Caroline笑著說,潔淨的空氣對於瑞典人來說幾乎是唾手可得,「但當你搬到其他地方你才知道不是的。」
- 時隔多年,仲未轉用環保交通?
他們三人都認同,香港空氣污染很多時都來自繁忙的交通。
Erik在2000年初次來港公幹,他說回想當年見到的本地石油氣的士,到20年後今天大部分仍是那個模樣。「我知道這裡有討論不少計劃,例如說轉用太陽能發電的輪船等,但我覺得香港10年前已經要做這些,那一定不是錢的問題,我以為香港會想超前其他地區,所以的確會有點驚訝。」
他覺得香港很有條件限制柴油車,「你有地下鐵、有電車,可以為它們轉用可再生能源,然後限制使用柴油車,再推廣電動車。」他指出香港地方不大,很少要長距離駕駛,其實十分適合轉用電動車,像瑞典政府資助市民接近半價買電動車的措施,很值得參考。
- 仍在燒煤污染空氣,令人傷心!
另一邊的Caroline則說道:「現在仍有發電廠在南丫島,看到香港仍在燒煤是令人傷心的,而且在城市中央。」她認為香港有很大潛力轉用環保新能源,尤其新冠肺炎下商業受到衝擊,可能會更多人失業,如果把握這個時機開始投資環保能源兼提升基建,其實可以創造很多機遇。
溫婉的Camilla堅定地說:「其實首先要大家一起有願景。要知道瑞典也不是一直以來也完美,像我小時候都有很多問題,如湖水變酸那些,才令到大家都覺得:我們要做些事了!」她跟Caroline不約而同提到,為了更好的環境,一定要市民一方願意一起努力,政府一方也要著手去規管,缺一不可,他們便是這樣走過來的。
再想到香港,這條追求健康空氣、健康環境的路上,我們怎麼走呢?